善创新、求实效,设计力量赋能高质量发展 | 以学促干建新功⑥
4月的一个凌晨,深圳东南260多公里的南海东部海域,有着“亚洲第三高”之称的陆丰12-3导管架正进行下水前的最后准备。
2000多公里外的天津,从海上传回的每一条消息都牵动着所有设计人员的心。
“成了!”6时22分,海油工程设计院结构设计部袁玉杰振臂高呼。
这一刻,等了太久。
从0到1,从设计到落地,无数智慧和心血凝结于此。
此刻的珠海高栏港,设计蓝图变成看得见的现实——7月3日,金湾“绿能港”二期项目5座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27万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气)储罐实现主体结构完工,即将迎来投产运营的关键时刻……
通过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中国海油不断凝聚起团结奋进的设计力量,在推动重大工程及技术装备自主高质量设计上狠下功夫,为加快实施“三大工程、一个行动”、推动“四个中心”建设、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央企新典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守正创新:突破设计难题
甘南草原,天地相连、苍穹辉映,一张张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光伏板下,新鲜优质牧草已初见新绿,牛羊于此成群漫步、悠然自得。7月上旬,中国海油自主设计的甘南合作市“牧光互补”集中式光伏项目成功并网发电。源源不断的绿电正从草原深处送往远方,点亮万家灯火、赋能美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光伏项目设计团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翻山越岭、实地勘察,充分调研甘南高原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考虑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选址布局,在光伏场区采用2.1米的高支架设计和开放式方案,让“板上发电、板下牧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每一个备受瞩目的项目“成长”背后,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克难,需要攻城拔寨的勇气,更需要创新进取的思路。中国海油的设计团队不乏这种力量。
“平台,平台,风机侧变压器送电成功!”5月,文昌油田群传来消息,中国海油自主研发设计的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完成首次输电。
几乎是从”一张白纸”起步,设计项目组通过两年多的艰苦攻关,让一座多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浮式风电平台成为可能。
“浮体平台要做多大?”“是三个立柱还是四个立柱?”“将来风机要放置在哪个立柱?”……设计从一开始就遇到了大难题。
“要靠自己闯出一条新路来,就要直面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海油工程浮体结构专业工程师陈峰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我们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到了方向。”
“海油观澜号”设计项目组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结合文昌油田群复杂海况特点、建造技术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综合比较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势。经过大量的行业调研及适应性分析,最终提出“四立柱设垂荡舱、风机布置于中间立柱”的设计方案。
为了能让这样一个矗立于深远海的无人值守平台减少甚至免除后期频繁的维护工作,设计人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造性设计出一套适用于浮式风电平台的临时电潜泵压排载方案,为实现“全生命周期不回坞”的目标注入更强底气。
守正创新,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新判断、进行新创造、推动新进步。
“为了保证设计的安全与可靠,我们常常倾向于采用已经成熟的技术。但是这次,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回顾“海基一号”导管架结构设计历程,研究总院海工结构资深工程师邵卫东的眼神和话语充满坚定。
那段时间里,邵卫东和团队成员日夜奋战,坚信“创则新、变则通”,大胆突破常规设计方法,建立全新空间桁架结构体系与理论基础。创新应用独立下水桁架、大跨距X撑、数字孪生运维等2项世界首创、21项国内首创先进技术,攻克南海超强内波流等一系列世界难题,助力实现从设计建造到运维管理的全方位提升……这群于无声处默默深耕的人,用首创精神和无畏向前,推动我国深水导管架自主设计能力实现重大飞跃。
“在设计工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瓶颈。我们不断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智慧力量,更坚定了自主设计创新的信念信心。”邵卫东说,“当前,我们正以结构创新设计为有力抓手,继续开展深水导管架技术的创新和研究,让设计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
求真务实:设计美好未来
从珠海高栏港到盐城滨海港,打造“气墩墩”的计划持续进行。
再过两个多月,中国海油自主设计建造的盐城“绿能港”一期4个“气墩墩”就将迎来它们一周岁的“生日”。而在“生日”到来之前,它们的身边又多了几位新伙伴——设计人员正密切跟踪保障盐城“绿能港”一期扩建工程,6个更大“块头”的“气墩墩”已经初露锋芒,即将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孕育而生。
“美好未来要由我们自己去设计。”十余年间,扬帆不断见证着中国海油LNG储罐自主设计能力的快速提升。作为气电集团LNG结构与地面工程首席工程师,扬帆认为,要想把自主权牢牢攥在手里,就一定要从设计源头出发,把每一步都走深走实。
从3万立方米到20万立方米、22万立方米,再到如今的27万立方米,中国海油的LNG储罐设计团队始终锚定世界一流,朝着最高的那座“山峰”攀登,立志要靠自主设计、自主核心技术、自主建造打开新局面。
眼下,盐城“绿能港”一期项目正在“应战”投产后的首次“迎峰度夏”,连日来的高温天气对电力需求急剧攀升,LNG通过管道外输和槽车外输正“马不停蹄”涌向电厂、加注站等地,全力以赴保障长三角区域能源资源供给。
作为盐城“绿能港”一期扩建工程设计经理,中海油石化工程有限公司的商丽娟最近压力不小。
边运营、边建设、边设计,真的能做到吗?
“顶着再大的压力也得上!”商丽娟和项目组成员下定决心。以数字化协同设计为抓手,联合应用工程设计集成平台,实现不同专业线上设计联动;结构、管道、自控等专业的设计代表扎根施工现场,确保能够根据现场施工情况随时沟通调整设计参数,最大限度减少设计建造对生产运营的影响……发扬斗争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这支设计团队的志气、骨气、底气足够强。
“学思想、强党性,最终要转化为重实践、建新功的奋进力量和生动实践。”商丽娟说,“作为一线的设计人员,我们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以高质量设计夯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根基,用实际行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阮福明的脚步从未停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作为中海油服物探事业部的首席工程师,阮福明和他的团队潜心钻研,自主设计的国内首套自主海洋地震勘探拖缆成套装备,去年成功列装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持续学习,阮福明干劲十足,正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意志,带领团队努力研发设计更多助力深海油气勘探的核心利器。
在陡峭山壁,以设计之力为能源安全筑起坚实屏障;在咸水滩涂,以设计之力让一个个巨大储罐拔地而起;在无声之处,以设计之力攻破世界级海洋工程难题……中国海油重大工程项目背后的设计人员,始终在用心用情用力托举起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
知之深而行愈达。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就是要强化理论武装、深学笃行实干,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
多次深入施工现场和设备厂家调研,贴近生产实际进行浙江LNG冷能发电项目的设计优化,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探索更多可能;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经过数百次的对比分析验证和技术审查,构建基于真实三维海床的海管悬跨和模态有限元计算模型,为“深海一号”二期工程最长海底管线的高质量工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中国海油的广大设计人员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锤炼过硬作风、锻造过硬本领,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设计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
更多推荐
文字 | 刘益政 轩倩茹 白玉涛 庞达 王坤敏 李佳斌
图片 | 中国海洋石油报
编辑 | 秦怡然
监制 | 张宗鹭